经济
主办单位: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
国际刊号:1671-5853
国内刊号:50-9237/F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35187 人次
 
    本刊论文
金融稳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义

  一、金融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按照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g=s/v(g为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率,v为资本产出比率)在假定短期内资本产出比率(受技术进步影响)不变的情况下,储蓄率(资本形成率)的高低就成为经济增长率的唯一决定因素。如果金融不稳定,储蓄率上下波动,从而导致投资震荡过猛,也必然会给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很大麻烦。金融不稳定主要表现为银行坏帐增加、金融机构破产数量上升、股市投机强烈、金融资产价格波动大、币值不稳、泡沫经济、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的现象,严重时表现为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对一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的破坏作用,在近代经济发展历史上可谓屡见不鲜。 1929-1933年大危机期间,股市暴跌、银行业的大量倒闭使得世界经济陷入长期的萧条并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75-1982年在石油危机的冲击下,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了高通胀、高失业、低经济增长停滞膨胀困境。如前所述,金融不稳定会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是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也能为深化金融改革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和缓冲,逐步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的稳定。2002年以来,在摆脱通货紧缩阴影后,经济增长出现拐点。尽管经济运行中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但现在即使对中国银行业再悲观的国外机构也不得不承认,去年以来,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①为中国银行业改革赢得了新的空间和机会;同时,中国银行业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例如内部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在贷款比例中,国有与非国有部门的比例已达到各占一半,不良资产比率相对较低的住房贷款与消费信贷增长也较快。在这个环境下,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比例在帐面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二、中国金融系统存在的内在不稳定性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自主增长机制的作用逐步增强、经济增长的潜力较大。但是,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③。一是全社会投资总规模过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竭制,能源和部分原材料等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加剧。伴随着今年投资的高速增长的是国有银行信贷超常规增长,而且今年超高速增长的银行贷款还表现为“贷大、贷长、贷垄断”的新特征。这种“贷大、贷长、贷垄断”的特征必然会导致银行信贷风险进一步加剧。二是物价上升趋势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去年1月结束连续14个月下滑的局面、首次由负转正以来,从7月份开始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今年头3个月,CPI涨幅分别达到3.2%、2.1%和3%,物价水平已经连续15个月上扬,通货膨胀压力进一步加大④。由银行信贷扩张引发的的投资过快增长和不良贷款风险上升、通胀压力加大已给目前我国金融的稳定运行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中国逐步兑现加入WTO的承诺,外资银行的竞争将会给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冲击,国有商业银行创新能力低、竞争力不足、优良客户和优秀人才的流失问题将更加突出。在过渡期间,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其竞争力,很可能会出现全局性的金融不稳。这些资本雄厚,经验丰富,信誉良好的外资银行虽然不会象某些外国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很有可能断掉中国银行业赖以苟活的最后一滴奶水。”但是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中国脆弱的银行业不思进取、苟延残喘,它终将面临被淘汰、被逐出竞争的命运。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的我国目前所面临的经济金融形势,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金融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和金融风险,实现金融稳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1、深化融资体制改革,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整体经济风险。

  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较小,银行信贷这种间接融资占了绝大部分。整个经济的杠杆风险不容忽视,在外部冲击下金融风险会被放大。而且银行处于转轨时期,支持经济发展与防止不良贷款的矛盾非常突出。由于投资主要是靠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内在的投资冲动使经济增长“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每当央行放松银根时,投资冲动在乘数效应下刺激总需求的迅速放大,但很快就会撞到资源“瓶颈”的天花板,物价随即上涨,随后央行就采取紧缩的政策,经济增长就噶然而止,从颠峰突降至低谷。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票据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整体经济波动的风险。在这方面,2004年2月1日,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协调发展的要求,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意见》,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经济大起大落。

  货币的超量发行经常引发经济过热与通货膨胀、结构失衡、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大量无效供给。而银根紧缩又会使中国脆弱的金融体系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有可能引发通货紧缩,造成银行“惜贷”和投资下滑,从而使经济增长放慢。未来货币政策的实施,既要防止通货膨胀,又要防止通货紧缩,因此,必须继续坚持货币政策的稳健原则。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增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些中国学者⑥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在长期内,中国货币政策是中性的,因此试图通过扩张的货币政策实现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是不可能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为经济增长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面对物价持续上涨的态势,央行一年来为防止通货膨胀而出台的金融调控措施从未间断:央行出台的121号文件,给房地产过热现象降温;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准备金率。在抑制投资高速增长、熨平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和经济大起大落等方面,上述措施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

  3、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调整信贷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转型。

  在目前我国货币流动性总量偏大,M2/GDP已接近200%的情况下,要避免资金市场化配置中的盲目性,防范信贷资金过于集中及其结构性失衡带来的金融风险。针对目前投资总规模过大和增长过快带来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有所抬头等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银监会对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汽车五大行业贷款展开专项检查。在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分离之后,银监会进一步理顺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关系,在支持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营造公平竞争、稳健经营的外部环境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⑦。初步建立了对各类银行机构的考评机制,开始向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内控有效性和坚持以风险为本的审慎监管转变。这些新举措的出台对于促进金融创新,防止商业银行在业务上相互克隆、受短期利益驱使而盲目放贷、一窝蜂争抢投资项目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必须通过调整信贷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结构优化和增长方式转型,才能保持金融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共同应对外部冲击。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资本流动全球化的条件下,外部冲击会损害一国的金融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已在前文讨论过,不在赘述。金融危机的突发性和潜伏性使得建立危机预警机制变得非常重要。不仅如此,由于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影响力大、破坏力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强国际经济协调与合作对于保持中国金融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长远的意义。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经济》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经济》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